
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

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簡稱 ADHD),是一種腦部發展障礙。ADHD 大約影響3至5%學童,以30人一班來説,大概就有一至兩名學童有此情況。
本港估計有超過40,000名兒童是ADHD的患者,但確診的只有約 7,000-8,000名兒童。患者多為男性,男比女患上ADHD 的機會多3-4 倍。ADHD 的病徵會隨著年歲增長而改變,但有些症狀不會完全消失。
研究顯示有大約65% ADHD 的患者會持續患病至青少年和成年期 (詳見成人ADHD)。
ADHD - 成因
ADHD 的形成牽涉到不同的原因,當中包括腦部結構分別、神經傳遞物質失衡、遺傳因素及環璄因素。如何去管教ADHD 的小朋友亦會影響到他們的行為及症狀。
-
ADHD兒童腦部的體積比正常的兒童 小3至5%,其中以腦額葉及腦顳葉最為明顯。而腦額葉就正正是控制專注力及抑制衝動的地方。
-
ADHD兒童腦部的傳遞物質分泌不平衡。受影響的傳遞物質包括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傳遞物質的不足導致大腦無法有效傳遞制約干擾的指令,於是患者被淹沒在腦海中漫無邊際的想法或行為信息中,因此出現容易「分心」、「過動」和「衝動」等徵狀。
-
ADHD 有較高的遺傳傾向。一般小朋友患上ADHD 的機會大概為3% - 5%。如果有直系親屬患有ADHD, 患病的機會則為10 - 20%。如果有兄弟姐妹患上ADHD, 患病的機會則為大概 30% 左右。如果父母皆有ADHD, 小朋友患上的機會則會接近 50%。臨床上,在確診小朋友患有ADHD的同時,很多時會發現原來父母在小時候亦有同樣病徵。
-
研究顯示,婦女懷孕期間如果經常接觸香煙或酒精飲品,小朋友均有較高機會患上ADHD。
ADHD - 病徵
學童偶然出現不專注、衝動及活躍的情況是頗為普遍的,並不等於他們必然患上ADHD。要斷定兒童是否患有ADHD,患者必須符合此病大部份的典型症狀並在2個或以上環境下出現,另外症狀須於十二歲前出現,以及問題持續逹半年或以上並影響學童的社交、學業或操行等等。

ADHD - 主要3大症狀
活動量過多
-
坐立不定、動過不停、橫衝直撞、難以自控
-
難以安靜地玩玩具或參與休閒活動
-
無時無刻也在活動,像一部不會停下來的機器
-
經常在說話,即使場合未必允許
-
在不適當的場合四處跑或攀爬
-
常手舞足蹈,或在座位上不停地扭來扭去、難以安靜下來
-
在課室或需要安坐的場合經常擅自離開座位
自制能力弱及個性衝動
-
經常按捺不住、打擾別人對話或遊戲
-
問題還沒有問完之前已搶答
-
不能耐心排隊
-
不能適當忍讓、容易跟其它小朋友有衝突
專注力不足
-
經常無法注意細節
-
容易因粗心大意而犯錯
-
常忽略試卷背面的題目、難以仔細閱讀題目
-
很容易受干擾而注意力分散
-
難以長時間專注於同一件事情,例如:學習、做功課、日常活動、遊戲等等
-
做事缺乏條理、難以妥善安排學習、日常活動等方面的計劃
-
房間及書枱經常混亂、不懂收捨
-
經常遺失學習或日常活動所需的用品,例如日記、筆、功課、八逹通等等
-
無法留心聆聽別人說話的內容
“Just because you didn’t see these disorders when you where growing up
doesn’t mean they weren’t happening...”
- Lori W.
ADHD - 種類
每個患上ADHD 的小朋友的症狀都是不相同的,同一樣的症狀亦可以有不同的嚴重程度。基於主要的症狀,又可以把ADHD 細分為複合型、專注力不足型、過度活躍 / 衝動型﹕
複合型
-
臨床上同時出現專注力不足和過度活躍的徵狀
-
是最常見的類型,佔ADHD 患者大概 50-60%
專注力不足型
-
臨床只有專注力不足型
-
佔 ADHD 患者大概 30%、較多為女生
-
通常要到小學時期才較容易被發現
過度活躍 / 衝動型
-
臨床只出現過度活躍或衝動的症狀
-
佔ADHD 患者大概 10%
-
徵狀於幼稚園已有機會被老師發現
據臨床資料顯示,高達75%的ADHD患者至少有一項與ADHD伴隨的精神健康問題,最常見的是對抗性的行為症狀,其次為情緒問題、睡眠失調、學習困難。另外 ADHD患者中有約一半是有動作協調障礙的。最明顯的表徵是他們的體適能表現,如平衡能力和耐力等較同齡兒童遜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