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拒學 school refusal : 孩子心中的無形枷鎖

作家相片: Info HealthyMind HKInfo HealthyMind HK

已更新:3月18日


汪嘉佑醫生 | 香港 | 精神料醫生 | 思健醫務中心 | 【汪醫生精神健康專欄】拒學(school refusal)孩子心中的無形枷鎖

1.拒學是什麼?


拒學,是其中一種學生缺席(absenteeism)的情況,泛指拒絕到校上課的情況,包含形容懼學、倦學、怠學、厭學的行為,有不同的嚴重程度。這情況在最近十年,尤其是疫情後拒學的小朋友愈來愈普遍,原因也愈來愈複雜,成為讓人擔心的社會現象。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指出,「拒學」不是一個醫學名稱或精神科診斷,而只是形容小朋友對於上學產生很大抗拒感或不安感的現象,且持續性出現。「拒學」較為常見於學齡兒童,每100個學童中大概有1至5位曾出現拒學的情況,一般人口中的患病率約為1%至2%。


拒學的學生通常具備以下四項特徵:

1

缺席或部分缺席

因拒絕上學而長時間缺席;過去兩週出席率低於 80% (不包括合理缺席如生病)、經常遲到。

2

情緒困擾 - 焦慮和抑鬱

小朋友會因上學前或上學期間有負面情緒或心理健康問題,包括抱怨身體不適、不快感、抑鬱焦慮等情緒困擾。這些負面情緒通常伴隨著過度膽怯和社交退縮。

3

家長知曉孩子在家中沒有上學

拒學小朋友通常會在父母知情的情況下留在家中,與逃學(truancy)正正相反。

4

沒有明顯的反社會行為

拒學的小朋友在沒有上學的日子並沒有參與偷竊、搶劫、打鬥等嚴重違規行為。他們多數不會外出或尋找其他娛樂方式,相反地,他們常留在家中,主動減少外出活動,在家溫習或做功課。

出現拒學症狀的小朋友(當中有 50% 到 80% )會被診斷出患有一種或多種精神障礙,例如抑鬱症、分離焦慮症、特定恐懼症、社交焦慮症、廣泛性焦慮症和驚恐症。因此,家長、老師及從事精神健康的專業人士應重視早期識別和介入,以確保高風險個案得到適當的支持和協助。透過家庭、學校和社區的及早介入,可以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應對挑戰的能力,從而促進他們的學習和心智發展。


 

2.拒學的成因


拒學(school refusal)行為為該學生、學校及其家庭帶來困擾,這現象並非由單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種環境及成長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伴隨拒學的情緒困擾通常有不同的誘因,而且這些誘因往往是長期累積的,例如學業壓力、同伴關係問題、家庭矛盾等。缺席上課(absenteeism)對孩子來說可能是一種暫時逃離壓力的方法。

個人因素

孩子對自己要求過高、完美主意、學習上遇到困難、自信不足,或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problem solving),都可能讓他們對學習產生恐懼,進而減少對學校的參與。此外,身體健康問題也可能影響孩子的專注力,降低上學的意願。

家庭因素

家庭破裂可能對孩子的情緒和行為帶來負面影響,減少他們參與學校的動力。父母的心理問題可能導致家庭氣氛不穩,進一步影響孩子的情緒和學習環境。而父母過度保護或期望過高,則可能讓孩子缺乏面對困難的能力,甚至感到不被理解,增加他們的壓力。

學校因素

從小學到中學的過渡期可能讓孩子感到壓力和焦慮,對新環境產生抗拒。如果學校的日常安排混亂或缺乏穩定性,孩子會感到難以掌控學習任務,繼而影響學校參與度。同時,校內人際關係不佳,例如遭受欺凌,也可能讓孩子產生心理創傷,導致他們不願上學。

社會因素

現代社會對學生學術表現的高度要求,可能讓孩子感到壓力重重,進而影響他們對學習的態度。如果缺乏適當的支持服務,孩子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幫助,增加他們克服拒學問題的難度。

【汪嘉佑醫生精神健康專欄】拒學 school refusal 系列二:拒學的成因

拒學是一種複雜的行為表現,有效協助拒學的兒童及青少年,需要耐心地解決背後的情緒困擾,以及家庭和校園中的潛在問題。孩子往往無法像成人那樣清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體驗,因此我們需要留意他們的情緒、行為與身體變化,從而更好地理解和處理拒學現象,為孩子提供更健康的學習與成長環境。


References: Sahoo, M. K., Awasthi, S., Biswas, H., & Padhy, S. K. (2023). School Refusal Behavior: A Narrative Review. Journal of Indian Association for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19(4), 344-354.


 

3.校園異化理論:學生與學校的疏離


校園異化理論(Theory of School Alienation)描述了學生因各種原因對學校教育產生的疏離感,這種感覺既體現在認知層面,也體現在情感層面。簡單來說,校園異化指的是學生逐漸失去對學校的歸屬感與參與感,從而對學校的學術和社會功能產生消極態度。這一現象通常與學校環境、課程設計、同儕互動以及師生關係等因素密切相關,同時解釋了如果拒學(school refusal)時間越長,回復正常上課便越困難。


認知層面:對學校制度的抗拒

在認知層面,校園異化表現為學生對學校制度、課程設計或教學方法的負面評價。他們可能認為學校的規則或要求過於僵化,無法滿足個體需求或幫助實現個人潛力。例如,過於公式化的課程、單一的考試評估制度,可能讓學生覺得學習內容與自身興趣或未來目標無關,從而減低學習投入。研究顯示,當學生認為學習內容缺乏實用性或無法反映個人價值時,他們更容易對學校產生抗拒情緒。


此外,課業壓力也是導致認知層面異化的一大原因。過重的作業量和成績要求,以及對出席率的嚴格規定,都可能讓學生感到壓力過大,甚至對學校生活感到厭倦。這些負面認知會逐漸轉化為對學校的疏離,表現為逃避學校活動、缺課甚至輟學。


【汪嘉佑醫生精神健康專欄】拒學(school refusal)系列三:校園異化理論:學生與學校的疏離

情感層面:學校生活中的孤立感

情感層面的異化主要與學生在學校的情感經歷有關,包括學業壓力、社交困難和師生互動等因素。學生若在學校中感到孤立,缺乏支持,便容易對學校失去歸屬感。例如,與同儕的負面互動,被排擠或欺凌,也會讓學生感到孤獨,進一步降低他們對學校的疏離感。


師生關係在情感異化中也扮演了關鍵角色。老師是課堂上的核心人物,他們的態度和行為不僅影響課堂氛圍,也深刻影響學生對學校的感受。若老師對學生缺乏情感投入或過於權威,可能會加劇學生的疏離感,甚至導致他們對學校產生對抗心理。


校園異化的長期影響

校園異化並非僅限於學校階段,其影響可能延續至學生的青春期甚至成年階段。研究指出,學生若在學校中感到長期的疏離,可能逐漸發展成持久的消極態度,影響他們的自尊心、學業成就和心理健康。例如,對學校的疏離感可能讓學生更容易出現拒學、逃課、違規行為,甚至發展成反社會行為。長遠來說,這些問題可能進一步影響他們的社會化過程,導致學業中斷或難以融入職場。此外,校園異化還可能增加學生從事危險行為的風險,例如吸毒、暴力等問題行為。特別是在青春期,這種疏離感若得不到及時干預,可能進一步演變成更嚴重的心理問題,影響他們的整體發展。 


 

4.多層支援


拒學問題是許多家庭和學校面臨的一個複雜挑戰。孩子拒絕上學的原因可能涉及心理、家庭以及學校環境等多重因素。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學校需要建立一個多層系統的支持架構,並結合心理治療與必要的藥物干預。接下來我們將從多層次的干預系統、學校考勤小組的角色以及心理治療與藥物使用等方面探討如何有效支持這些小朋友。


學校考勤小組(School Attendance Team)的角色

在解決拒學問題的過程中,學校考勤小組發揮著關鍵作用,在香港的主流學校,大部份都是由學生支援組(student support team)、輔導組(guidance team)或特殊教育需要小組(SEN team)擔當其角色。小組通常由不同的專業人員組成,包括老師、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SENCO)、不同的主任、教育心理學家、輔導員等,同時亦有機會尋求學校管理層及精神科醫生的意見。小組的核心目標是促進所有學生的定期上學,並通過多層次的支援方法,針對不同程度的拒學情況提供適合的支持。


第一層: 促進所有學生定期上學

在第一層支援,學校考勤小組的重點是營造一個積極的學校文化,讓每位學生都能感受到學校的安全和包容性。例如定期向學生及家長宣揚學校出席率的重要性;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讓學生感受到被尊重和支持;推行與出席率相關的獎勵制度,為出勤率提升的學生提供鼓勵。另外,學校都應該定期監測學生的出席率,及早發現有潛在問題的學生,並主動與學生和家長溝通,避免問題進一步惡化。


第二層: 針對高危學生提供針對性的介入

對於那些出席率明顯下降但尚未完全拒學的學生,學校需要實施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例如為學生提供個別輔導,了解其拒學的原因,是否涉及校園欺凌、學業壓力或家庭問題。而且定期跟進學生的情況,幫助他們逐步重返正常的學校生活。


第三層: 長期拒學學生的高強度及個人化介入

對於那些已經長期拒學的學生,學校需要提供更高強度且個人化的支持。包括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畫,例如允許學生逐步增加到校時間,或提供線上學習作為過渡方案;安排專業心理治療,幫助學生處理深層次的焦慮或情緒問題。在必要時,學校應邀請社會服務部門參與,共同制定干預策略。


總結而言,拒學需要不同專業人士加上家長的共同努力以協助學生回復正常上課,許多時候是一個長期的協作過程,拒學具有不同嚴重程度及共病複雜性,需要不同程度的個人化介入。


 

5.拒學的預後研究結果


拒學行為的預後研究主要關注青少年在接受干預後的短期與長期結果,特別是在學業、就業及心理健康方面的表現。現有研究顯示,雖然部分青少年能改善學業或就業情況,但預後結果存在顯著差異,且部分青少年持續面臨適應困難。


短期預後(6個月追蹤):

McShane等人(2004)曾經對117名拒學青少年進行了6個月的追蹤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有47%的青少年重返學校;23%參與居家教育或職業學校學習,並兼職工作;19%失業; 10%僅接受居家教育;1%全職就業。這些數據表明,雖然多數青少年在短期內能找到替代的學習或就業方式,但仍有相當比例未能完全重新融入學校生活。


長期預後(3年追蹤):

而在進一步的3年追蹤,我們可以發現到青少年的生活軌跡變化:36%的青少年參與了居家教育或職業學校學習,並兼職工作;22%繼續留在學校學習;18%全職就業;16%失業且未參與教育;8%僅接受居家教育。儘管部分青少年在就業方面取得進展,但約16%的人持續面臨失業與教育中斷問題,顯示了長期挑戰依然存在。


心理健康與共病對預後的影響:

研究進一步表明,心理健康問題與拒學行為的預後結果密切相關。在6個月的追蹤中可以見到,診斷患有重度抑鬱症、持續性抑鬱症或反抗型行為障礙的青少年,其短期預後明顯較差。而在3年的追蹤中,社交恐懼症、學業困難及退縮行為更被認為是影響長期預後的重要因素。這些心理與行為問題不僅阻礙青少年重返學校或進入職場,還可能加劇其社會孤立與心理壓力,形成惡性循環。


支持性研究與長期影響:

其他研究進一步支持上述發現。Kearney(2001)指出,約三分之一的拒學青少年在干預後仍持續面臨情緒與行為適應問題,而McCune與Hynes(2005)的十年追蹤研究則顯示,30%的拒學者在成年後仍符合某種精神障礙的診斷標準。由此可見,拒學行為可能對心理健康和生活適應產生長期影響。


References:

  • Kearney, C. A. (2001). School refusal behavior in youth: A functional approach to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 McCune, N., & Hynes, J. (2005). Ten year follow-up of children with school refusal. Irish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2, 56−58

  • McShane, G., Walter, G., & Rey, J. M. (2004). Functional outcome of adolescents with ‘school refusal’.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9, 53−60


 

6.心理治療:幫助孩子走出拒學困境


心理治療,是協助面對拒學(School Refusal) 問題的一個重要方法。成年人有可能很自然地覺得拒學的小朋友「懶」、「扮嘢」、「有咩理由咁剷都唔起身」,但其實仍他們很可能同時面臨各種焦慮、抑鬱等心理健康問題,而心理治療能幫助他們從根本上克服這些障礙。不僅能改善情緒,還能幫助小朋友重拾自信、適應學校生活,對學業、社交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幫助。



心理治療的方法有哪些?

目前具有臨床實證(evidence base)處理拒學問題的心理治療方式有很多,以下幾種是最普遍應用的:


認知行為治療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CBT是一種廣泛應用於拒學問題的心理治療方式,特別適合有焦慮或抑鬱症狀的學生。透過CBT,學生可以學會辨識與改變負面的思維模式,例如「我無法完成任何事情(I can’t get anything done)」或「學校是個危險的地方(my school is a dangerous place)」。臨床心理學家會利用不同的策略,例如角色扮演或曝露療法(exposure),幫助學生逐步接觸他們所害怕的情境,並學會用更理性的方式看待問題。此外,CBT其間亦會加入社交技巧訓練(social skills training)、解難能力訓練(problem-solving skills training)、病人及家長心理教育(psychoeducation)及放鬆練習(relaxation exercise)。


研究顯示,CBT 在處理拒學問題方面具有顯著的療效。Maynard et al. (2018) 的系統性回顧與整合分析(meta-analysis) 發現,接受 CBT 介入的兒童和青少年在焦慮與學校適應方面有顯著改善,其效果量(effect size)達到中等至高度範圍,顯示 CBT 是一種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此外,這項研究指出,相較於其他治療方式,CBT 在降低拒學行為與提升學校出席率方面的效果更為顯著,進一步支持其臨床應用價值。


家庭治療 (Family Therapy) 

家庭的氛圍對小朋友的影響非常大。家庭治療會幫家庭成員一起找出問題,比如如何減少責備、多些鼓勵,或者調解內部的矛盾,讓家庭成為小朋友的心理支柱。


遊戲治療 & 藝術治療(Play Therapy & Art Therapy )

對於年紀小、不太善於表達的小朋友,遊戲或藝術治療特別有用。透過畫畫、角色扮演等活動,小朋友能更自然地表達情緒,精神科醫生或心理學家則能從中了解小朋友的狀態並進行引導。


藥物治療

雖然心病還需心藥醫,但心理治療有時候都可能需要藥物輔助,例如抗焦慮或抗抑鬱藥物,尤其小朋友同時患上各種情緒病。不過,這些藥物必須由專業醫生評估後才能使用。


References:

Maynard, B. R., Heyne, D., Brendel, K. E., Bulanda, J. J., Thompson, A. M., & Pigott, T. D. (2018). Treatment for school refusal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28(1), 56-67.



 

7.支援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拒學學生


每100位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學生便有40多位遇到拒學問題(Ochi et al. 2020, Totsika et al. 2020),這問題常因為他們的個性變得複雜且棘手。特別是對年紀較輕的ASD學生來說,他們因感統問題對日常環境中的感官刺激極為敏感,從刺眼的燈光、粗糙的衣物,到廚房裡不熟悉的氣味,都可能會引發學生的情緒崩潰。對於這些學生來說,學校環境可能更具挑戰性,校園中的嘈雜聲、課堂上的多重指令,以及同學之間的互動壓力,都可能導致拒學行為發生。


為了幫助患有ASD的拒學學生,家長可以採取多元且有針對性的策略。以下是幾個有效的方法:


1.照片序列法 (Photo sequencing)

照片序列法是一種結構性策略,能幫助學生更有條理地完成早晨的準備工作。透過展示一系列清晰的照片,學生可以按照步驟完成任務,例如起床、更衣、早餐及收拾書包等。這不僅減少了家長的介入,也降低了學生因指令過多而崩潰的可能性。


Daily Schedule

2.提早到校 (Arriving to school early)

對於ASD學生而言,提早到校可以減少校園環境的刺激。例如,比其他學生提早20分鐘抵達學校,能讓他們避開擁擠的校園,並有時間進行簡單的過渡活動,如協助教師布置課堂或熱身遊戲,這有助於他們以更平靜的狀態迎接一天的學習。


3.每日時間表 (Daily Timetables)

提供詳細的每日時間表,特別是標註當天可能的變動(如課程調動或代課教師),可以幫助ASD學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學校生活。這種預先的心理準備能有效減少學生因突發變化而引發的情緒波動。


4.社交故事 (Social stories)

社交故事是一種用來增強ASD學生社交技能的工具,能幫助他們理解並應對特定的社交情境。例如,若學生需要參與小組討論,社交故事可以模擬相關情境,描述如何與同伴互動、分配任務、以及在感到焦慮時應如何表達需求。此工具不僅能降低學生的壓力,也能提高他們的自信心。


Reference:

Ochi, M., Kawabe, K., Ochi, S., Miyama, T., Horiuchi, F., & Ueno, S. I. (2020). School refusal and bullying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and mental health, 14, 1-7.

Totsika, V., Hastings, R. P., Dutton, Y., Worsley, A., Melvin, G., Gray, K., ... & Heyne, D. (2020). Types and correlates of school non-attendance in studen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utism, 24(7), 1639-1649.


 

8.如何協助高能力學生克服拒學問題


當高能力的小朋友因拒學(School Refusal)問題而陷入困境時,家長經常會感到迷茫。拒學的小朋友並不是「讀書差」、「能力低」,是班級中的佼佼者。然而,他們對完美的極度追求及對失敗的恐懼可能會導致壓力過大,引發焦慮和情緒波動,甚至最終拒絕上學。以下我們將深入探討這些因素,並提供一些實用的策略來幫助家長支持小朋友克服拒學問題。



汪醫生精神健康專欄_汪醫生_拒學(school-refusal)系列八:如何協助高能力學生克服拒學問題

1. 鼓勵學習與生活的平衡

高能力的小朋友往往生活重心過於集中在學業上,而長時間的學習也不等於高效學習(Productive hours of study)。研究表明,大腦無法持續在數小時內保持高效運轉,過於密集的學習亦可能會增加焦慮感。因此,建議家長在小朋友每小時的學習中安排短暫休息(5-15分鐘),避免過度疲勞。


2. 協助制定學年計劃與學習計畫

高成就的學生常常缺乏現實的時間管理能力(Time Management Skills),對自己設定一些不切實際的目標。有效的計畫不僅能提高效率,還能幫助小朋友學會優先排序,減少因同時處理多項任務而產生的焦慮。家長可以幫助小朋友使用學年計劃與學習計畫,來有效掌控時間和減少壓力。


  • 學年計劃(Year planners):

在小朋友的書桌旁放置一張大型的學年計劃表,記錄重要的作業截止日期和考試時間。這樣能讓小朋友一目了然,提前規劃,避免突如其來的壓力。


  • 學習計畫(Study plans):

幫助小朋友制定每週或每兩週的學習計畫,分配具體的學習目標,例如,“完成英語作業(40分鐘)”。而且,家長應確保計畫中包含休息時間及家庭活動,避免小朋友因過度學習而變得孤立和焦慮。



3. 提供心理支持與開放的溝通環境

高能力的學生經常存在認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s),認為任何低於理想成績的表現都意味著失敗。因此,家長應與小朋友保持開放的溝通,傾聽他們的想法,並幫助他們以更平衡的方式看待成績。此外,家長還可以使用“心理教育”(Psychoeducation)的方法,幫助小朋友認識並改變不合理的想法。例如,可以引導小朋友意識到,成績上的波動是正常的,學業成績並不能否定他們的努力和價值。


References:


 

9.如何幫助小朋友克服拒學問題?家長可以這樣做!


當小朋友開始抗拒上學,家長往往會感到焦慮、憤怒、或者不知所措,甚至有時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但其實,拒學問題並不罕見,有十分之一的學生在整個校園生活中出現不同程度的拒學問題。作為家長,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靜,並且展現出堅定與支持的態度,讓小朋友感受到你的信心與力量。


1. 家長的態度決定一切

要改變小朋友,先要改變自己,有時候,小朋友拒絕上學的原因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複雜。他們可能因為學業壓力、同儕關係、老師的態度,甚至是一些家庭因素而感到不安。因此,家長必須給予小朋友足夠的空間,而不是一味地責備或忽視。例如,當小朋友說:「我不想去學校!」時,不妨問問:「你可以告訴我為什麼嗎?」這樣的對話方式能讓小朋友感受到被理解,並更願意分享內心的想法。


2. 設立獎勵與規則,建立正向動力

根據行為理論,獎勵比懲罰更容易改變人的行為,適當的獎勵機制能夠幫助小朋友建立對上學的正向態度。例如,家長可以說:「只要今天順利去上學,晚上就可以多玩 30 分鐘的社交媒體時間。」但要注意,獎勵的設定需要合理且一致,不能因為小朋友哭鬧就輕易改變規則,否則小朋友會學會用情緒操控家長。


3. 避免過度依賴與情緒勒索

有些小朋友會有分離焦慮而害怕與家長分開而拒學,這時候家長要注意避免過度依賴,例如每天送小朋友到教室門口,甚至陪他們一整天。相反地,可以讓小朋友學習在校門口與家長道別,並鼓勵他們與同學一起進入校園。此外,避免告訴小朋友:「如果你不去上學,我會很傷心。」這樣的話語可能會讓小朋友產生罪惡感,反而增加心理壓力。


4. 培養小朋友的獨立性與自信心

小朋友能夠適應學校與社會環境,取決於他們是否擁有足夠的自信與獨立性。家長可以從日常生活中開始培養,例如讓小朋友自己準備書包、決定午餐內容,甚至是參與一些家務活動。從小培養這些小小的自主決定,積少成多,能夠幫助小朋友建立自信,進而減少對學校的抗拒感。


 

10.拒學的光譜 - 不同程度的拒學


拒學(School Refusal)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並不是單一原因或行為模式可以解釋的。它從輕微的上學困難到完全拒絕上學,程度各不相同,每個小朋友的情況都不一樣,所以需要根據不同情況採取合適的應對方式。我們可以把拒學看作一個「光譜」(Spectrum),而不是簡單的「要上學」或「不上學」的問題。


拒學的不同層級

汪醫生精神健康專欄_汪醫生_拒學(school-refusal)系列十:拒學的光譜 - 不同程度的拒學 - 拒學的不同層級

在拒學的光譜中,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級,從正常出席到完全輟學,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表現和需要關注的重點


1

正常出席

這是大多數學生的狀態,他們每天按時上學,沒有明顯的焦慮或抗拒。學校生活對他們來說是正常的日常活動,沒有特別的壓力或困擾。

2

正常出席但出現早期出席率問題徵兆

雖然這些學生仍然正常出席,但可能開始出現一些輕微的徵兆,例如偶爾抱怨身體不適、對上學感到疲倦,或是對某些科目表現出壓力。這些徵兆可能是拒學問題的早期警訊,值得家長和老師留意。

3

正常出席但感到困擾及表達不想上學

這些學生雖然每天上學,但已經開始表達對學校的抗拒,例如經常說「不想上學」、對學校活動失去興趣,或是表現出明顯的焦慮。他們可能因為考試壓力、與同學相處的問題,或是對某些科目缺乏信心而感到困擾。

4

出現上課日早上行為問題及間中遲到

到了這個階段,學生開始在早上表現出行為問題,例如賴床、拖延出門,或是因為焦慮而遲到。他們可能經常抱怨身體不適(如頭痛、肚子痛),並以此為理由請假。這些行為顯示他們對上學的抗拒正在加劇。

5

重覆遲到

學生開始頻繁遲到,甚至每週多次遲到。他們可能因為對學校感到焦慮或恐懼而故意拖延,或是因為睡眠問題(如失眠)而無法按時起床。這個階段顯示拒學問題已經變得更加明顯,需要及時介入。

6

週期性缺席

學生開始週期性地缺課,例如每週固定請假一天,或是經常以身體不適當作理由缺席。他們可能因為學業壓力、害怕被霸凌,或是對學校環境感到不安而選擇逃避。這個階段需要家長和學校主動找出原因並提供支持。

7

持續缺席

學生開始長時間缺課,例如連續幾週或幾個月不上學。他們可能因為嚴重的焦慮、憂鬱,或其他心理健康問題而完全拒絕上學。這個階段需要專業的心理輔導和治療,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

8

輟學

這是最嚴重的階段,學生完全與學校斷絕聯繫,並放棄接受正規教育。他們可能伴隨着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例如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憂鬱症(Depression),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這時候,需要結合心理治療、行為治療才能讓學生逐步重返學習環境。

如何應對拒學問題?請參考 4.多層支援


拒學是一個多層次的問題,不能只用一種方式處理。我們需要根據小朋友的需求和拒學的嚴重程度,採取合適的應對策略。學校、家庭和社會應該密切合作,提供支持與幫助,讓小朋友在一個安全、關懷的環境中學習與成長。只有透過個別化的方式,我們才能真正幫助這些小朋友克服拒學問題,重新建立對學習的信心。


 

✍🏻撰文:精神科專科 汪嘉佑醫生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