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思健兒童發展中心 icon

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

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 | ADHD | SEN | 特殊教育需要 | 思健兒童發展中心

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簡稱 ADHD),是一種腦部發展障礙。ADHD 大約影響3至5%學童,以30人一班來説,大概就有一至兩名學童有此情況。

 

本港估計有超過40,000名兒童是ADHD的患者,但確診的只有約 7,000-8,000名兒童。患者多為男性,男比女患上ADHD 的機會多3-4 倍。ADHD 的病徵會隨著年歲增長而改變,但有些症狀不會完全消失。

 

研究顯示有大約65% ADHD 的患者會持續患病至青少年和成年期 (詳見成人ADHD)。 

ADHD - 成因  

ADHD 的形成牽涉到不同的原因,當中包括腦部結構分別、神經傳遞物質失衡、遺傳因素及環璄因素。如何去管教ADHD 的小朋友亦會影響到他們的行為及症狀。 ​ 

  • ADHD兒童腦部的體積比正常的兒童 小3至5%,其中以腦額葉及腦顳葉最為明顯。而腦額葉就正正是控制專注力及抑制衝動的地方。 

  • ADHD兒童腦部的傳遞物質分泌不平衡。受影響的傳遞物質包括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傳遞物質的不足導致大腦無法有效傳遞制約干擾的指令,於是患者被淹沒在腦海中漫無邊際的想法或行為信息中,因此出現容易「分心」、「過動」和「衝動」等徵狀。

  • ADHD 有較高的遺傳傾向。一般小朋友患上ADHD 的機會大概為3% - 5%。如果有直系親屬患有ADHD, 患病的機會則為10 - 20%。如果有兄弟姐妹患上ADHD, 患病的機會則為大概 30% 左右。如果父母皆有ADHD, 小朋友患上的機會則會接近 50%。臨床上,在確診小朋友患有ADHD的同時,很多時會發現原來父母在小時候亦有同樣病徵。 

  • 研究顯示,婦女懷孕期間如果經常接觸香煙或酒精飲品,小朋友均有較高機會患上ADHD。

ADHD - 病徵  

學童偶然出現不專注、衝動及活躍的情況是頗為普遍的,並不等於他們必然患上ADHD。要斷定兒童是否患有ADHD,患者必須符合此病大部份的典型症狀並在2個或以上環境下出現,另外症狀須於十二歲前出現,以及問題持續逹半年或以上並影響學童的社交、學業或操行等等。 

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病徵 | ADHD | SEN | 特殊教育需要 | 思健兒童發展中心

ADHD - 主要3大症狀

活動量過多  

  • 坐立不定、動過不停、橫衝直撞、難以自控 

  • 難以安靜地玩玩具或參與休閒活動 

  • 無時無刻也在活動,像一部不會停下來的機器 

  • 經常在說話,即使場合未必允許 

  • 在不適當的場合四處跑或攀爬 

  • 常手舞足蹈,或在座位上不停地扭來扭去、難以安靜下來 

  • 在課室或需要安坐的場合經常擅自離開座位 

自制能力弱及個性衝動  

  • 經常按捺不住、打擾別人對話或遊戲 

  • 問題還沒有問完之前已搶答 

  • 不能耐心排隊 

  • 不能適當忍讓、容易跟其它小朋友有衝突 

專注力不足

  • 經常無法注意細節 

  • 容易因粗心大意而犯錯 

  • 常忽略試卷背面的題目、難以仔細閱讀題目 

  • 很容易受干擾而注意力分散 

  • 難以長時間專注於同一件事情,例如:學習、做功課、日常活動、遊戲等等  

  • 做事缺乏條理、難以妥善安排學習、日常活動等方面的計劃 

  • 房間及書枱經常混亂、不懂收捨 

  • 經常遺失學習或日常活動所需的用品,例如日記、筆、功課、八逹通等等 

  • 無法留心聆聽別人說話的內容 

“Just because you didn’t see these disorders when you where growing up
doesn’t mean they weren’t happening...” 

- Lori W.

ADHD - 種類

每個患上ADHD 的小朋友的症狀都是不相同的,同一樣的症狀亦可以有不同的嚴重程度。基於主要的症狀,又可以把ADHD 細分為複合型、專注力不足型、過度活躍 / 衝動型﹕ 

複合型   

  • 臨床上同時出現專注力不足和過度活躍的徵狀 

  • 是最常見的類型,佔ADHD 患者大概 50-60% 

專注力不足型

  • 臨床只有專注力不足型 

  • 佔 ADHD 患者大概 30%、較多為女生 

  • 通常要到小學時期才較容易被發現 

過度活躍 / 衝動型

  • 臨床只出現過度活躍或衝動的症狀 

  • 佔ADHD 患者大概 10% 

  • 徵狀於幼稚園已有機會被老師發現 

據臨床資料顯示,高達75%的ADHD患者至少有一項與ADHD伴隨的精神健康問題,最常見的是對抗性的行為症狀,其次為情緒問題、睡眠失調、學習困難。另外 ADHD患者中有約一半是有動作協調障礙的。最明顯的表徵是他們的體適能表現,如平衡能力和耐力等較同齡兒童遜色。 

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 - 評估診斷 | ADHD | SEN | 特殊教育需要 | 思健兒童發展中心

ADHD - 評估診斷

於評估時,醫生會從多方面作詳細的咨詢與了解 

  1. 小朋友於不同場合的行為表現 

  2. 小朋友的學業(例如功課評級、考試成績等等)及社交情況 

  3. 家長填寫的問卷以及學校的報告 

​​

醫生會綜合各方面的資料以及根據評估當天的觀察作出臨床診斷。一般來説,診斷ADHD是不需要任何血液檢查及腦素描檢查的。 

ADHD - 治療

治療主要分藥物治療及行為管理。

藥物治療

在香港, 常用的藥物有兩大類  

刺激中樞神經藥物  

  • ​現時為治療首選 

  • 能幫助患者改善注意力、減低活動量和增強自我控制能力 

  • 主要作用是平衡腦部傳遞物質失調的問題  

  • 現時市面上有四款:利他林 Ritalin (4小時)、Ritalin LA (8小時)、專注達Concerta (12小時)、唯穩思Vyvanse (12小時) (括號內為大概藥力時間) 

  • 可出現副作用包括﹕食慾減少、睡眠質素下降、腸胃不適、肚痛、頭痛及情緒緊張等等 

非刺激中樞神經藥物  

  • ​現時市面上只有一款 ﹕Atomoxetine 

  • 主要作用為提升大腦內腎上線素濃度,可以改善患者專注力不足、過動及衝動等行為 

  • 一般適用於對刺激中樞神經藥物無效的患者 

  • 須要連續服用3-4星期以逹致最佳效果 

  • 可出現副作用包括﹕胃部不適、食慾減少、頭痛暈眩、嘔吐、疲倦等等 

行為管理

增加專注力

  • 儘量減低外來環境之騷擾 

  • 把要做的事情分成若干個大約需時20分鐘的小工序 

  • 工序與工序之間給予適當的休息時間 

增強組織力

  • 訂立清晰的作息時間表,並持之以恆地實行 

  • 用清單提醒要做的事情或要帶的東西 

定立清晰及具體的目標行為

  • 用行為記錄表記錄做到的好行為 

  • 做到好行為的時候即時給予讚賞及獎勵 

“The hardest thing about ADHD is that it’s ‘invisible’ to outsiders...”    

- ⁠⁠Sara C.  

部份ADHD 的兒童患者於長大後,仍會受到影響。雖然活動量過高的病徵會逐漸減退,但專注力不足及做事欠條理的情況仍有可能持續到患者成人階段。

網誌分享

Reference

  1. Swanson, J. M., Sergeant, J. A., Taylor, E., Sonuga-Barke, E. J. S., Jensen, P. S., & Cantwell, D. P. (1998).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hyperkinetic disorder. The Lancet, 351(9100), 429-433.

  2. Barkley, R. A. (2003). Issues in the diagnosis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children. Brain and development, 25(2), 77-83.

  3. Thapar, A., Cooper, M., Jefferies, R., & Stergiakouli, E. (2012). What causes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97(3), 260-265.

  4. Brown, R. T., Amler, R. W., Freeman, W. S., Perrin, J. M., Stein, M. T., Feldman, H. M., ... & Wolraich, M. L. (2005). Treatment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overview of the evidence. Pediatrics, 115(6), e749-e757.

  5. Dopheide, J. A., & Pliszka, S. R. (2009).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 update. Pharmacotherapy: The Journal of Human Pharmacology and Drug Therapy, 29(6), 656-679.

  6. Purdie, N., Hattie, J., & Carroll, A. (2002).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interventions for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What works bes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2(1), 61-99.

  7. Rucklidge, J. J. (2010). Gender differences in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Psychiatric Clinics, 33(2), 357-373.

  8. Pliszka, S. R. (1998). Comorbidity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with psychiatric disorder: an overview.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59(7), 50-58.

bottom of page